40 驱逐福建、广东帮
40 驱逐福建、广东帮
小刀会起义后,大明军把上海周边几个县的官员、胥吏几乎杀了个精光,正好给各级官府留出来很多空缺的工作。胡澄涵毫不客气,先斩后奏,大举安插洋泾帮弟兄。
空缺的知府、知县等必须由朝廷任命的要职,胡澄涵不能擅自做主,但是打算亲自把关,从各地候补知县、通判、知州中选拔任用官员,不能任由上面胡乱塞个人过来。
胡澄涵翻了翻各府各县的候补官员名册,吓了一大跳——各地竟然均有数十名候补通判、知州、知县。
胡澄涵找来一个通晓清朝官制体例的绍兴师爷问了个究竟。这才知道捐纳起于朝廷以卖官来“集赀”,用以济一时之急需。始于康熙一朝平定三藩时因为“军饷浩繁”“度支不继”而想出的法子。
当时朝廷卖官筹资,本意是为了救急,谁知自打康熙朝开了这个头后,每逢遇到兵事、河工、灾荒等大事,需要大笔用钱时,各朝就会效仿先帝康熙,进行捐纳卖官筹资。到了道光年间,因为鸦片战争爆发,海疆用兵需用大笔资金,于是大开捐例。各省纷纷设立捐局,开门纳捐。这也渐渐成了各地大员的生财之道。
经过历年累积,“捐官”之人越来越多,花钱可以买官,于是递补的官员如过江之鲫。以至于出现了“某员到省二十年未得委差,衣食俱乏,冻馁而死”,或“孑然一身,典质俱尽,自刎而死”。
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盼到得了实缺,吃官俸了,回过头想想这一路走来,千辛万苦,一大家子老老少少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就说欠的那些债,哪能一笔勾销,都得一一回偿。
读书、捐官、做官、发财,是读书人的不归路,也是一种经济投资,既然是投资,就要有回报,仅满足一时脸面的虚荣心是不够的,关键是货真价实的真金白银,老宅要建,祖坟要修,说到底是要衣锦还乡。
此外,七姑八姨,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房亲戚都得打发,还有,当年私塾的老先生,家乡的地方父母官,都是要花银子打点的。可怜那点官俸,哪儿应付得了。你再清高,欠了那么多债,能一身轻吗?一旦入了仕,首先就逼着你去想着法子捞回来,不但要捞回,还要赚取“利润”,要争取最大限度的回报。
功名是十年寒窗换来,实缺更是耗尽家资买来,还有多少读书人入仕后一心想着对朝廷感恩戴德,鞠躬尽瘁报效国家?
入仕后,这些人既是国家政策的执行者,又是封建特权的享受者,怎么不想着削尖脑袋捞回本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少贪一点就不错了。
其实,身居高位者对此心知肚明,康熙就说过这样的话:“朕于大臣官员,每多包容之处,不察于细故也。人当作秀才时,负笈徒步,及登仕,从者数十人,乘马肩舆而行,岂得一一问其所以来耶?”意思是,一个穷秀才,背了个包袱皮进京赶考,一旦入仕,便车马成群,不是贪就没有别的解释。
胡澄涵苦苦思索打破这个官场恶性循环的良策,想来想去,也没什么好办法。毕竟他还只是一个小小的道员,人微言轻。
胡澄涵只能利用时局之乱,在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多做做文章。
胡澄涵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挑选了一批品行端正、思想开明、家底殷实的候补官员,将名单报给了顶头上司江苏巡抚宫慕久。
胡澄涵知道,这样的选拔标准对那些贫寒的读书人不公平,但是这也是当前没有办法的办法,是权宜之计。他不希望那些贫寒士人上任后受不住诱惑挖空心思走向贪腐之路,以至于东窗事发,身败名裂。倒是那些家境殷实的候补官员,若不老老实实为官,胡澄涵对付他们的办法很多,只要他们敢伸手,就能让他们倾家荡产。
其他编外办事人员全部从大东亚公司和洋泾帮内选拔,充实到把上海县和辖下几个府县的官僚机构中。
为了避免诱发了嘉定百姓抗粮事件再度发生,胡澄涵决定下令废除辖内各县除朝廷规定缴纳税收之外的一切苛捐杂税。
同时,下令各村公推出若干德高望重之人,组成村委会,负责各治安队、征税征粮、水利建设、卫生和其他公共事务。公推的原则是,每个村民可推举村中若干人,票数居多者任之,每五年一选,其中得票最多者为甲长(相当于村长)。
每个乡(镇)成立一个乡(镇)委会,保长和委员的产生办法同甲长、村委。
这两个告示一出,瞬时震动了苏松太道的官场。
世人的第一反应是,这小子疯了,这样岂不是自断财路?他这道台也快当到头了吧。
不过,了解胡澄涵底细的人们对此则不以为然——切,大东亚公司富可敌国,胡掌柜腰缠万贯,他当然可以这么干。换了别的人,谁有底气这么干?
消息传到京城后,朝中**们,包括咸丰对此根本无所谓。反正那些废除的税收原本一个铜板也落不到朝廷的国库,你胡澄涵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只要保证每年的粮漕不少一文便是。
对于上海道下辖几个府县的百姓来说,胡澄涵无疑就是包青天重生。百姓额手相庆,很快将万民伞堆满了道台衙门外的整条巡道街。
紧接着,胡澄涵又下了一道公文,要求各村各镇务必组织青壮劳力成立乡民治安队。凡是年满16周岁,未到25周岁,身体健康的青年都有义务报名参加。并且每天务必抽出至少一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训练,由官府出资聘请黄浦军退役将士担任教官。
参加治安队的百姓每天可获得一文钱的伙食补贴,这部分费用由各地官府承担。
另外,参加治安队的青年在黄浦军征兵时享有优先权,若是在参加军事行动时阵亡,可享受黄浦军战士同等的抚恤待遇。
对于上海道的年轻人来说,最有吸引力莫过于黄浦军征兵的优先权了。
在胡澄涵的号召下,各个村镇的村委会和治安队很快建立起来,并在负伤退役的黄浦军教官带领下,每天抽空不遗余力地进行列队、跑步、练拳、格斗、投掷等基础训练,只希望早日加入黄埔军。
胡澄涵相信,只要把百姓组织起来,稍稍加以训练和武装,一定能够打败同样是农民、矿工出生的太平军。这些经过初步训练的平民,将来就是黄浦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兵源
大局既定后,胡澄涵又烧了几把火。
第一把火就是依旨捉拿查办小刀会乱党余孽和与小刀会有瓜葛之人。
